长期主义即将成为行业唯一信条。

今年的春节假期来得特别早,而和传统佳节一同提前到来的还有手机市场的“春节档”销售窗口期,2022年底发布的那一批智能手机成了销售主角。在一众头部厂商中,OPPO率先公布了好消息——Find N2系列折叠屏手机在12月23日开售当天斩获了京东、天猫两大平台“安卓手机全价位销售额冠军”头衔。另据市场调研机构统计,Find N2系列在2022年第52周的中国折叠屏市场取得份额第一。这既为OPPO的2022年划上完满句号,也为OPPO的2023年开了一个好头。

 

1.png

 

回顾2022年,OPPO几大主力产品的销售情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
 

OPPO Reno9系列发布之前Reno手机用户总数即来到7000万,且品牌复购率达到了56%,相当于超过3500万Reno用户会多次购买OPPO手机;2022年10月28日,IDC数据显示,第三季度OPPO Reno8系列手机出货量继续提升,在中国市场成为了实质上的“爆款产品”。

 

2.jpg

 

此外,另一主力产品OPPO A系列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斩获5.5亿用户,2022年经过产品线调整后推出的OPPO A1 Pro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,进一步夯实了OPPO的用户基础。

 

去年年底,一加手机正式宣布定位调整,成为了主打性能和线上市场的OPPO子品牌,而随后发布的新旗舰一加11也取得了打破预售记录的好成绩。1月9日开售当天,一加11更是在51分钟内即打破所有第二代骁龙8机型首销全天的销售额与销量纪录。可以预见,一加手机将会成为OPPO面向线上市场的有力补充,进一步提升OPPO面向不同人群的产品竞争力。

 

 3.jpg

 

2022到2023,我们可以从这些事件中见到OPPO应对行业“黑天鹅”的韧性,更让我们对智能手机行业抱有更多的希望:即便危机重重,但智能手机行业依然有较强的承压能力,在细分领域也依然有一定的增长空间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智能手机品牌如何在存量中找增量、在增量中找机会成了关键,而OPPO的活跃表现显然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。

 

热销的“秘密”比想象中简单


回顾2022年,可以说是OPPO智能手机产品力全面暴涨的一年。年初开始随着旗舰手机Find X5系列的登场,自研芯片进入我们的视线,接下来Reno系列的更新、Find N系列的迭代,均让我们见到了OPPO智能手机在产品力层面的全面提升,足量的创新点和差异化的卖点优势,是构成OPPO智能手机“竞争力”主要成分。

 

而其中,作为重点产品的OPPO Find N2系列折叠屏手机、OPPO Reno9系列手机和OPPO A1 Pro是很典型的例子,通过分析他们的产品力构成就能明白OPPO打造“爆款”的思路。

 

个人认为,OPPO Find N2系列成功之处在于抓住“轻盈”这一折叠屏手机的差异化卖点,成功地将一款大屏横折折叠屏手机做到233克,让折叠屏手机一直以来“笨重”的体验难题得到解决。

 

当然,在这个5G射频、影像模组、散热系统和大容量电池纷纷“增肌”的时代,“减重”对智能手机来说可能是最有技术含量的体验优化之一,而放在结构更加复杂、零部件数量更多的折叠屏手机上自然是难度更高。为此,我们也能见到OPPO Find N2上的诸多技术升级,比如铰链的全面革新,在折叠寿命创下40万次新高的同时体积却减少了37%,减重36%;采用碳纤维这一轻量高强度材料打造屏幕支架,让屏幕重量减轻34%的同时,折痕表现却更胜以往。

 

最终通过这一系列结构创新、形态创新和材质创新,才让Find N2系列两款折叠屏产品做到了同级产品中的“最轻体重”,而且性能、充电、续航等关键指标不缩水;Find N2系列也没有因为铰链优化而舍弃“屏幕悬停”功能,不替消费者做“选择题”。

 

4.png

 

而说到屏幕,OPPO Find N2内外屏均支持120Hz刷新率、采用E6屏幕材质、覆盖100% P3色域等特性使其成为市面上内外屏综合体验最强的折叠屏手机(可能没有之一);而折叠小屏产品OPPO Find N2 Flip则在功能实现上玩出新意思,折叠副屏尺寸加大、拥有更强的信息显示能力,极大丰富了竖折折叠屏手机的可玩性和小屏折叠机副屏的实用性。

 

5.png

 

而来到中端市场,OPPO在Reno9系列上的优化升级也相当有代表性。实际上,OPPO Reno9系列的体验升级依然围绕此前定下的“外观、影像、流畅”三大主赛道进行,区别只是在具体的实现上用上了更多的新成果。

 

比如说外观,Reno系列的外观迭代我们可以总结为“精神不变、材质革新”,Reno9系列用上了“金丝琉璃”、“织羽纹”和“星钻”三种加工工艺,搭配不同的颜色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,再加上已成惯例的轻薄机身,让手机的颜值始终位于行业的第一梯队。

 

6.png

 

在影像层面,马里亚纳X自研NPU芯片的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,搭配核心SoC组成“双芯人像摄影系统”,配合索尼大底主摄将影像体验推至更高水准。可以说,强大的算力为OPPO的计算摄影系统提供了体验保障,自研芯片马里亚纳X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,也是Reno9系列区别于竞争机型的主要优势。

 

最后则是系统的流畅性方面,在ColorOS 13的帮助下Reno9系列得到了“ColorOS超算平台”的加持,全场景闪电启动、内存超级加速和48个月久用流畅三大特性保障了手机的基础体验,进一步巩固Reno9系列的体验优势。外观设计保持潮流感和领先性、影像表现拥有行业独家的NPU支持、性能上则提供流畅不杀后台的体验,在三大主赛道上的发力让Reno9系列在2000元-4000元价位段的中高端手机市场中显得更具竞争力。

 

7.png

 

在小雷看来,已经成熟的Reno系列有着十分明确的发展方向,一方面让核心消费者感知到产品之间的延续性,另一方面围绕核心体验做的能力升级,也是Reno系列手机能够频出爆款的关键。

 

而在入门级市场,OPPO在A1 Pro的竞争策略十分“简单粗暴”:超值实用。OPPO A1 Pro作为入门产品想要堆砌产品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技术下放,而OPPO也是这样做的:在2000元产品中配备67W闪充技术、120Hz OLED显示屏、1亿像素主摄、171g+7.7mm的轻薄机身等,用打造中高端产品的思路去打造入门产品,使其拥有突出的越级产品力。

 

8.png

 

简单总结一下,出色的综合实力让OPPO这三款代表性产品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成绩,但产品力之下,我们也见到了OPPO的一些技术闪光点,比如自研芯片、“ColorOS超算平台”、折叠屏手机上铰链的创新等等。显然,技术的出彩才是产品力充沛的核心原因,而能够持续地在技术上进行投入、布局,则进一步揭露了OPPO能够频出爆款的底层逻辑。

 

“长期主义”才是OPPO频出爆款的底层逻辑


相比10年前,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智能手机已经不是一个“快行业”,推不了“快消品”、赚不了“快钱”,对应的那些来也快、去也快的“蹭热点公司”也基本绝迹。我们可以如此判断,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一个只有“长期主义公司”才能生存的成熟产业,如今仍在牌局上的玩家比拼的不仅是实力,更是耐心。

 

而OPPO作为第一批出现且笑到今天的手机硬件企业,这些年来无论是具体产品还是技术研发都能见到“长期主义精神”的影子,坚持在做对的事情,而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
 

在产品层面,我们可以见到OPPO经常会用几代产品去打磨特色功能或者主要卖点,上文提到的Reno系列手机一直坚持“三大主赛道”是一个,为主要产品配备自研芯片则是另一个。实际上,AI技术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结合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,相关技术在手机终端领域的应用更属于一项前沿课题。OPPO在规划马里亚纳 X芯片的规格时,十分超前地选择了同类芯片上罕见的6nm制程来提升能效,并自研了多个核心IP核,甚至基于影像计算的高数据吞吐量额外设计了片上内存子系统和IO模块。究其原因,一是OPPO认准手机影像这条发展的主赛道,站在未来数年的产品发展需要上打造马里亚纳X这颗芯片,以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,制造产品优势;二是自研芯片的加入让OPPO手机的科技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,可观地提升产品在市场、消费者群体中的影响力。

 

9.png

 

相信经过几代产品的铺垫,具备能效和算力优势的马里亚纳X芯片既能更好地发挥潜力提升成像效果,也能渐渐积累口碑成为OPPO手机的“金字招牌”,这对于提升OPPO的品牌影响力有着非常长远的正面作用。同理还有折叠屏手机的铰链,为什么OPPO坚持自研而不是做供应链的“拿来主义者”?相信更根本的原因是OPPO希望能够牢牢地把控产品发展方向,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用户需求定义产品,让产品体验始终地得到用户认可。这种在产品上的前瞻性,没有长期主义的精神是做不到的。

 

而在技术层面就有更多的例子了,比如说OPPO用三年时间来构建“三大技术底座”,有条不紊地发布不同领域的自研芯片,有的放矢地布局跨端生态……最终我们见到,OPPO正在用自研芯片攻占不同领域,让自家产品在特定领域拥有显著的体验优势,先是手机影像,然后是手机音频;逐渐成型的跨端生态拥有极高的完成度,无论是实用性还是易用性都走在了行业的前列,未来可能还会产生壁垒效应,显著地提升消费者的粘性和忠诚度。

 

10.jpg

 

长远地想,无论是研发自研芯片还是跨端技术,根本上还是OPPO在拓展自身的企业底层实力边界,同时这些尝试反过来补足了OPPO作为手机企业的能力库,让其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,不光是拥有面对行业“黑天鹅”事件的底气,更有解决行业“深水区问题”的能力。回过头来,我们发现OPPO已经不只是一家手机企业或者硬件企业,而是横跨芯片设计研发、智能终端制造、系统底层设计等软硬领域的综合性科技公司,且在每个领域都拥有较强的竞争力。

 

归根到底,智能硬件行业的游戏规则变了,局中玩家都必须拥有长期扎根研发与创新的耐心,才能在谈判桌上保有一席之地。